首页 > 励志口号 > 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(慈有三缘:一缘众生…)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(慈有三缘:一缘众生…)

2022-08-21 20:14:18

适合发微博的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,就好象善巧的木匠或木匠的徒弟,用细的木钉将粗的木钉打掉。移除。取出;同样的,当比丘注意与善法相关的其它对象时,他的心就能够向内稳定。平静。专注。一心。《中部除妄念经》以下小编整理关于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分享了很多,总有家人们喜欢的一句。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1、既已学矣,即须常常自己省察,所有一言一动,为善欤?为恶欤?若为恶者,即当痛改。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,又于每日临睡时,再将一日所行之事,详细思之。能每日写录日记,尤善。省察以后,若知是过,即力改之。诸君应知,改过之事,乃是十分光明磊落,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。故子贡云:君子之过也,如日月之食焉;过也人皆见之,更也人皆仰之。又古人云:过而能知,可以谓明。知而能改,可以即圣。诸君可不勉乎!(民国)弘一《改过经验谈》

2、学道之人,骨宜刚,气宜柔,志宜大,胆宜小,心宜虚,言宜实,慧宜增,福宜惜,虑宜远,思宜近,事上宜虔,接下宜谦,处同辈宜退让。得意勿恣意奢侈,失意勿抑郁失措。作福莫如惜福,悔过莫如寡过。应念身世是空,切莫随流逐队。衣取蔽形,莫贪齐整;食取克馁,莫嗜美味。尝省此世前生作何功行,可坐享檀施?十二时恒检点身口意业,善多耶?恶多耶?无记多耶?堪消四事耶?不堪耶?如此惭愧觉悟修省,自然习气渐消,智光渐露,祖意。佛意,显于一念清净心中矣。(明)澫益《灵峰宗论》卷二之四

3、智慧,源于爱心。南传《佛教格言慧品第十三》

4、气胜志则为小人,志胜气则为端人正士,气与志齐为得道贤圣。(宋)雪堂禅师《续古尊宿语要》

5、菩萨有一法,能断一切诸恶道苦。何等为一?谓于昼夜常念思惟观察善法,令诸善法念念增长,不容毫分不善间杂。《十善业道经》

6、人苦日在烦恼中尚不知是烦恼,若知是烦恼,则烦恼便消灭矣。譬如窃贼认作家人,则所有家财悉被彼窃,若知是贼,彼即逃去。《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复陈飞青书》

7、调伏自心,善护他心。《大宝积经》卷三十六,菩萨藏会

8、形貌端正,非为端正。唯心行端正,人所爱敬,是为端正。《佛说玉耶女经》

9、学道贵有品格。有识量,而且文字记问不与焉。有品格。无识量,不足旷超千古,犹无品格也。有识量。无品格,不足砥柱中流,犹无识量也。品格。识量既具,则不被眼前活计所局。时流习气所迁,纵钝若桀院,而拂尘除垢四字义熟,便堪证沙门果,发无碍辩,况本解文义者哉?(明)澫益《灵峰宗论》卷二之四

10、必须常持以正念和警策自己,才能使身口意不被罪业所污染。(宋)冈波巴《宝鬘集》

11、所言降魔者,谓即诸魔心,是心即如来。若能调伏心,无复诸魔娆,是即降魔军。《佛说最上根本大乐金刚不空三昧大教王经》卷七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12、佛言:夫为道者,如被干草,火来须避。道人见欲,必当远之。《四十二章经》

13、保持心灵的寂静,那就是幸福和快乐。南传《佛教格言杂品第十二》

14、常习惭愧心,此人实希有,能远离诸恶,如顾鞭良马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二十二,第578经

15、小念及细念,存留于心间,无明不自知,必使轮回延。正念精进者,以慧除诸念;知谛佛弟子,诸念连根断。《即兴自说弥凯耶经》

16、于过去无忧,未来不欣乐,现在随所得,正智系念持,饭食系念故,颜色常鲜泽。未来心驰想,过去追忧悔,愚痴火自煎,如雹断生草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六,第995经

17、虽复出家,性多贪染,于五欲境深生恋着,或起瞋恚,生恶寻思,心恒放逸,不勤策励,常多妄念,不习定门,攀缘诸境,乐下劣事,不希胜行,终无所获。此之恶人,犹如何等?如田野中焚死尸木,两头俱烧,中间秽污,此木不堪聚落中人及野田人之所受用。《佛说略教诫经》

18、慎莫念过去,亦勿愿未来。过去事已灭,未来复未至。现在所有法,彼亦当为思:念无有坚强,慧者觉如是。《中阿含经》卷四十三,《释中禅室尊经》

19、不欺诸佛,不自欺己,不诳众生,是为菩泸第一至诚。《宝女所问经》卷一

20、名誉及利养,愚人所爱乐,能损害善法,如剑斩人头。《有部律》

21、所谓端正,非色如花,悭嫉虚饰,言行有违;谓能舍恶,根原已断,慧而无恚,是谓端正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奉持品

22、知惭愧世倘有人,能知惭愧,是名诱进,如策良马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刀杖品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23、菩萨摩诃萨以无所得而为方便,安住此心。《大般若经》卷四十七

24、以欲制欲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二,第35经

25、来者不欢喜,去亦不忧戚,不染亦无忧,二心俱寂静。《杂阿含经》卷三十八

26、见妙女色起贪心者,应起四种厌离之想,云何为四?所谓退失想。颠坠想。行厕想。脓溃粪秽不净之想。若起此想犹生贪心,又应更起三种亲想:所谓于母等类起于母想,姊妹等类起姊妹想,于女等类而起女想。《大宝积经》卷四十四,菩萨藏会

27、心中生起瞋恨时,他应当修行慈心观,应当修行悲心观,应当修行舍心观,应当觉察自己对引起瞋恨的对象没有保持正念与反省,应当思惟每个人必须承受自己所造的业报。这就是降服瞋恨的五种方法。南传《增支部降伏瞋恨经》

28、心如净明镜,鉴物未尝私。四十华严卷十二

29、诸天具足无量福德。神足。天耳。天眼,具他心智,遥能见闻,虽近于人,人不能见。若我作恶,如是等天当见闻知,若是天等了了见我,我当云何不生惭愧,故作罪耶!《优婆塞戒经》卷六,尸波罗密品

30、心意柔软,诸根清凉。《华严经》卷,十回向品

31、当制五根,勿令放逸入于五欲。譬如牧牛之人,执杖视之,不令纵逸犯人苗稼。《佛遗教经》

32、六中意识起闻思修,熏于本识,成闻思修善法种子,本熏无明,令其渐薄,无明薄故,起阿陀那执我亦薄,执我薄故,生起六识起惑亦薄,如是展转,有过斯尽,有德皆备,真修如是。(隋)慧远《大乘义章》卷三

33、慈有三缘:一缘众生,二缘于法,三则无缘;慈之所缘一切众生,如缘父母妻子亲属,以是义故,名众生缘;不见父母妻子亲属,见一切法皆从缘生。是名法缘;不住法相及众生相,是名无缘。悲。喜。舍心,亦复如是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十五,梵行品

佛心禅语禅悟人生道路

34、虽日尊天,神魔梵释,皆莫能胜,自胜之人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述千品

35、慧人以渐,安徐精进,洗除心垢,如工炼金。《法句经》卷下,尘垢品

36、一切佛法依慈悲,慈悲复依方便立。方便依智智依慧,无碍慧身无所依。《华严经》卷五十,如来出现品

37、自求心安就有平安,关怀他人就有幸福。(当代)圣严《108自在语》

38、若能于一切众生中深行慈心,如人见子遭急苦恼,尔时慈心转名为悲。见一切众生得增益事生欢喜心,如己无异,是名为喜。于亲舍亲,于怨舍怨,然后于一切众生慈心平等,悲。喜亦尔。故经中说:为断憎爱,修习舍心。(古印度)诃梨跋摩《成实论》卷十五

39、难调躁动心,远行无第二,能正勤取相,是谓世聪明。善取心相已,复作意观察,正念住其心,勤修同四界,如是正安住,能弃舍诸欲,予世八法中,名善乃无染。《本事经》卷五

40、人初出家,虽志有大小,莫不具一段好心。久之,又为因缘名利所染,遂复营宫室。饰衣服。置田产。蓄徒众,多积金帛,勤作家缘,与俗无异。好心出家者,快须着眼看破。曾见深山中苦行僧,一出山来,被数十个信心男女归依供养,遂埋没一生,况其大者乎!古谓必须重离烦恼之家,再割尘劳之网,是出家以后之出家也。出前之家易,出后之家难。(明)莲池《竹窗随笔》

41、菩萨摩诃萨于诸众生作质直心。《大般涅槃经》卷二十六,高贵德王菩萨品

42、居乱而身正,彼为独觉悟,是力过狮子,弃恶为大智。《法句经》卷上,放逸品

43、磨砻砥砺,不见其损,有时而尽;种树蓄养,不见其益,有时而大;积德累行,不知其善,有时而用;弃义背理,不知其恶,有时而亡。(宋)灵源清禅师《笔帖》(《禅林宝训》)

44、我不见一法疾于心者,无以方法,不可摸则,心回转疾。常当降伏心意,令趣善道。《增一阿含经》卷四,一子品